广告买卖网广告人圈:只是为了找到需要的人,并和需要的人谈需要的事,广告人的互动资源圈。
塞外文化——陕北
夜色无身
塞外文化——陕北
红色圣地·塞外明珠陕北位于北山山脉以北。
陕北南部是黄土高原地区,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地区。位于“北山”以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起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址”等。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历史文化:战国时代秦国大将吴起,秦朝时代秦始皇长子扶苏都曾经驻守这里,并且修筑长城,留下了我国古代边防的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而作为革命圣地,陕北又是新中国的发祥地和中国精神的象征。
经济:陕北土地原本贫瘠,因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战略后而生态环境完全改变,又因发现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盐业、稀土等重要资源而迅速崛起。
语言:汉语族,中原官话,晋语,西南官话。
气候:温带半干旱气候。
代表城市:陕北为关中城市群北延伸和辐射区域,南部中心城市为革命圣地延安;北部中心城市为近年的明星城市榆林;
 |
边塞古镇,九边重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