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买卖网广告人圈:只是为了找到需要的人,并和需要的人谈需要的事,广告人的互动资源圈。
 
分享了一个日志
2012-07-18 09:13
你看的不是微电影,是广告片
RA

  从当年恶搞视频只赚眼球不赚钱,到今天微电影的投资热潮,一些社交网站、视频网站以及传统企业都意识到原创视频的商业潜力。然而,由于盈利模式的单一,微电影基本沦落为广告片,一些微电影导演发现,微电影和之前拍广告片并没有太大分别,“绕来绕去,还是绕到了起点”。有网友表示微电影是生于恶搞,死于广告。

  生于恶搞

  从自娱自乐到企业敲门

  2006年这一年,除了胡戈在炮制恶搞视频外,还有一个“筷子兄弟”组合,几乎于同时推出了音乐微电影《男艺伎回忆录》《祝福你,亲爱的》。这个组合的两个成员是1980年出生的广告导演肖央和比自己大11岁的商演音乐策划人王太利。

  这些视频赢得了无数的点击率。但它们却并没有为创作者带来实际好处。

  胡戈对记者分析说,当时一方面是因为视频网站才刚开始发展,市场还处于接纳阶段;另一方面,盗版猖獗,网友们上网就能看到许多制作成本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大制作,他们的原创作品很快就被埋没,根本就没有机会盈利。

  而“筷子兄弟”在拍完两个片子后也已解散。肖央忙着拍他的广告片,王太利依然做着他的小生意。2010年初,中国电影集团和优酷网共同推出了“11度青春系列电影”项目,再度复出的“筷子兄弟”凭借《老男孩》一举成名。

  《老男孩》的成功,让许多投资人找上门来。其中,尤以广告客户为多。据肖央介绍,那时他经常同时操作两三个广告片,常常是这边刚签完约,就要飞到那边去开工。

  而沉寂了几年的胡戈也火了起来。先是阿里巴巴敲开了他的家门,随后,七喜、家安空气清新剂、威猛洁厕炮、网易、腾讯等一个接一个的大客户都排着队找来。2012年1月,为了承接广告,胡戈还专门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高调走红

  视频网站的新卖点

  传统企业的投资热情,让视频网站也看到了微电影的美好前景,他们纷纷加大投入。视频网站希望在原创内容上建立自己的优势,拓展网络广告之外的盈利模式。

  据2011年8月份开始担任土豆网原创中心总经理的刘思铭介绍,早在两三年前,土豆网就建立了原创部门,但一直较小,去年下半年,原创事业部升级为原创中心,自制内容也从电视剧、纪录片和娱乐节目扩展到了微电影。

  在他的规划中,土豆微电影走的将是一条高端路线,会选用名演员,大制作,“今年的计划是,一个月推出一部,逐渐为行业探索出一个标准。”优酷网也请张亚东、包小柏两位音乐人,以及罗永浩、吕惠洲等广告名导,推出了《幸福59厘米》微电影项目。但优酷出品的视频内容只占其总流量的5%。今年3月份,优酷、土豆两家公司合并。

  其他视频网站同样不甘落后,纷纷推出自己的原创网络视频拍摄计划。搜狐推出的由黄磊、张默等挑大梁的“7电影”计划;而新浪则在去年7月宣布了自己“门户+微博”的微视频战略,计划从“微视频大赛、微视频频道、新浪出品/联合出品”三个方面推动新浪视频的社会化发展等。

  死于广告

  沦为广告片的微电影

  不过,就在微电影越来越热时,人们发现,这些微电影虽然看起来像故事片,但却又与传统电影电视有非常大的不同。它们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向你传达着某个产品或者品牌的信息。

  胡戈对记者介绍,目前市面上的微电影主要来自广告商定制,“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是:广告商告诉你,我有这么一个产品或者是品牌,围绕这个,你来出一个剧本,拍一个微电影。”

  企业看中的是制作微电影的低成本。广告商定制的模式一方面带来了微电影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对这一新兴传播方式带来了挑战。

  据胡戈透露,目前企业定制的微电影低的几万元,高的则在上百万元,对质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而制作团队能否盈利,则通常取决于导演的平衡能力。

  胡戈采取的策略是,很少用或者不用名演员。从拍第一部片子开始,他的核心团队就只有三个人:朋友兼演员龚格尔,摄影师还有他自己。

  据他透露,业内平均的利润率为30%,“做得好的,可能更高一些;做得不好的,可能还要赔本。”

  事实也是如此。第一次拍微电影的陈伯坚现在就遭遇了“钱荒”。为了尽可能地做好片子,他邀请了一些名角,比如柳岩、广州的“口水威”“筷子兄弟”中的肖央等参演。虽然这些都是圈中朋友,多是帮忙性质,但最后还是超出了预算。他现在只好自己倒贴了一部分。“为了拍这部片子,我几乎把这几十年积累的关系全部用上了。”陈伯坚感叹。

  然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因为受制于广告商定制,在内容和产品之间,导演常常没有决定权,最终牺牲的还是“微电影”的品质。

  与胡戈合作的七喜,一开始是打算拍五部,成为一个系列。但在拍完第三部后,七喜停了下来,理由是:胡戈的“恶搞”不利于产品形象,要求其变换风格。两者无法达成一致,最终只好停止合作。

  显然,对于投资和制作方来说,这都不是希望的结果。“现在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目前微电影的盈利模式太过单一。”早期的微电影制作者,《老男孩》一片的导演肖央对记者分析说。

  他发现,这感觉其实和之前拍广告片并没有太大的分别,“绕来绕去,还是绕到了起点”,所以,他索性决定“停下来”。

评论
  • 共0条 分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