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买卖网广告人圈:只是为了找到需要的人,并和需要的人谈需要的事,广告人的互动资源圈。
 
日志
  丢丢的日志
  丢丢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风往何处去?——2011年国际传媒业盘点
已有 267 次阅读 13年前 标签:

2011年,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全球传媒业波涛汹涌。在互联网发明的第二十个年头,数字媒体不再仅仅是传媒形态的一个单独门类,全球新闻业作为一个整体被深深卷入新技术的变革进程。这其中,既包括从业者的工作方式和职业伦理,也包括不同类型媒体的经营之道和发展方向。

  窃听丑闻敲响传媒业自律警钟

  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为采访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双刃剑”的另一面是:一些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利用新技术手段非法获取重要信息,令“无冕之王”的荣誉蒙羞。

  最突出的例证是今年7月因为窃听丑闻曝光而不得不跟广大读者说再见的英国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该报的母公司--新闻集团以及英国镜报集团旗下的多家报纸也被卷入。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为挖“猛料”采用“非正常采访手段”,一直是新闻伦理研究中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卷入“窃听门”的英国报业再次为全球新闻业敲响了警钟:当媒体以“瞭望者”的身份“监督”社会方方面面的动态时,谁来监督媒体?

  新闻业欲彻底根治以“窃听”为代表的“行业疾患”,有赖于媒体和记者对言行的自我约束。传媒业如果不能成为洁身自律的典范,在监督别人时就无法做到问心无愧。

  通讯社:生命力如何延续?

  数字时代,全球通讯社行业不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要全力以赴应对新技术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艰难和曲折可想而知。

  今年8月31日,拥有132年历史的新西兰报联社被迫关门,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全球舆论的关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盛极一时的新西兰国家通讯社,为何只剩40余名员工、20多家用户,最后不得不关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互联网对传统通讯社业务冲击强烈,报联社应对不力;其二,澳大利亚费尔法克斯和APN两大新闻集团强势入侵,搅乱了原本和谐的新西兰新闻业;其三,被迫放弃共享模式的报联社自力更生,但影响力骤减,陷入经营困境,最大股东撤资。

  当然,世界上各个通讯社的传播实力和影响力差距悬殊,但是,报联社的关张不能不引发人们对于前景的忧虑:通讯社是否仍然具有生命力?从近年来推出的视频新闻、金融信息、网络服务、手机服务等各种创新产品和业务可以看出通讯社变革的努力,而事实也证明,这些努力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为通讯社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和影响力拓展渠道。

  在数字化背景下,创新发展思路,减少对媒体用户的依赖,开展多元化经营,更多地直接面对终端受众也许是通讯社未来的方向。

  报业:探索新的内容销售模式

  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问题是如何建立新的内容销售模式。新闻网站设立“收费墙”的探索仍在继续,怎样更好利用平板电脑平台和社交网络媒体是新的议题。

  今年3月和10月,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独立报》网站分别推出收费阅读计划。至此,新闻网站收费形成三种模式:一是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的“内容创造价值”模式,由于这两家媒体的报道主要集中于金融领域,内容本身具有高附加值,因此订阅收入稳定增长不难解释;二是英国《泰晤士报》的“读者精英化”模式,有消息称该报在实施了严格的“收费墙”后失掉了90%的网络读者,但该报相信留下的都是精英读者;三是《纽约时报》和《独立报》的“尝试阅读”模式,即提供20篇免费阅读文章,对其他文章进行阅读收费。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2011年随着社交网站的流行,新闻内容找到了一个新的传播渠道。皮尤研究中心5月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该中心对全球最大的25家新闻网站的流量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在可以跟踪数据的21家新闻网站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流量是由社交网站带来的。尽管为新闻网站带来最大流量的仍然是谷歌搜索引擎,但社交网站这一新渠道已经日益引起新闻网站的重视。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共享新闻建立新的内容销售模式?报业还在酝酿之中。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
  • 共0条 分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