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与网络的东风已具,内容才是3D电视普及的关键所在——频道号为300的3D电视试验频道元旦试播,破天荒采用6家电视台联合投资开办的形式。打破壁垒的背后,是对我国3D电视实际情况的客观衡量。
“时间成本、资金成本、技术配备都很贵,不是一个电视台能够独立承担的。”3D试验频道在节目设置规划上,采取由各电视台分时段包干的方式。上海广播电视台提供的1小时3D节目由上海文广互动(SiTV)制作,仿佛是对6家电视台通力合作的一个预言,“我们推出的首个节目,是自己录制的3D京剧《群英会》,尚长荣扮曹操。”SiTV总编室主任李兆丰介绍。
制作3D电视节目,是一件相当耗时、耗力、耗钱的事情。据业内人士不完全统计,拍摄同样时间的电视节目,3D节目录制前期架机调试时间大约是普通电视节目的3倍,后期制作可以是普通节目的40倍。而3D节目拍摄及制作的相关设备都非常贵,仅一个较好的3D摄像机的架子,就要100多万元。
目前,SiTV的3D节目可供播出1个月,节目储备相对较多,且节目类型相对丰富,包括冰球比赛、魅力都市、文艺晚会、霓裳剧场等内容。这得益于上海在国内较早实践3D电视节目制作,“我们三四年前就开始技术试验了,仅世博期间就拍了数百小时的素材。”SiTV总经理史支焱透露。
“接下来,我们会根据上海的特点,拍摄一些时尚类的节目,如T台秀,衣袂飘飘,拍出来效果会很漂亮。”史支焱笑着举例,“精粹版的《达人秀》也可以拍啊。”
事实上,更基础的问题才是目前工作重点。“我们更紧张的还是安全性和舒适度。”李兆丰更关注开播伊始节目的观看效果。“3D节目技术不达标的话,观众看久了会头晕恶心。这是视差较大的原因,专门的视差检测设备到位的话可能会缓解。”
突围
3D带来全新难题,但好苗子一定能够成长
作为一名资深电视人,史支焱给3D频道试播效果打7分。“现在技术就是这个水平,要成熟还要等几年。频道做成这样已经不错了,毕竟现在还仅仅是一个探索,还需要一个发展阶段。”
“3D电视,让中国的影视界第一次跟全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中国传媒大学立体影视教研室主任崔蕴鹏看来,3D电视的发展难题对于整个行业也是全新的考验。
尽管是行内人,但崔蕴鹏坦言并不太愿意专为收看3D电视去购买设备,原因很简单:没有内容,“感觉就像是买了一张没有电影的电影票。”
创作人才的缺乏,让3D电视仍然游离于影视产业的主河道之外,“尤其是缺乏从3D土壤中成长出来的创作人才,2D思维模式难以转换。”崔蕴鹏打了一个比方,“就像电影由黑白向彩色过渡的时期,出来的彩色电影都特别艳丽,看了有点晕。那是因为彩色电影还没有成为标准流程。”而现在,3D也尚未成为影视生产的标准。
国家的种种激励措施让3D电视驶上了快车道,但在李兆丰看来,作为发动机的盈利模式却仍然没有安上,“暂时还看不到盈利的前景。是否继续免费、是否独家经营,都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创作人才、盈利模式,3D电视需要烦恼的可能远不止这些——电视观众并没有如电影观众般固定欣赏3D效果的收视习惯,如何在提高3D节目吸引力的同时,不过多破坏人们既往的收视习惯?是否只有体育赛事、风光片等节目,才能令观众长时间观看不易疲劳?业内人士连珠炮式地丢出这些问题,昭示着任何新技术的普及,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
但是,3D电视作为潜在富矿,作为电视媒体重夺制高点的利器,仍被业内人士寄予了厚望。
“创新的业务应用,势必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包括可能孵化一些产业。特别是如果突破裸眼3D技术,将具有巨大的商业应用前景。” 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技术管理部副主任霍秋林表示,眼下3D频道的开播与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已在“倒逼”各家电视台紧锣密鼓地更新设备,努力跨越各种技术障碍,制作更多更好的3D电视节目。
“试播对业界的影响会更加大一些,观众看到的产品可能有些粗糙,但是有了这样一个国家级播出平台,有了这样的土壤,不愁长不出大树来,毕竟3D电视不是一棵歪苗,是一棵好苗子,一定能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