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买卖网广告人圈:只是为了找到需要的人,并和需要的人谈需要的事,广告人的互动资源圈。
 
日志
  zzgg的日志
  zzgg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传统媒体将要夺回报道时效
已有 528 次阅读 13年前 标签:

新媒体的“快报”经常搞得传统媒体惊慌失措,各种对策纷纷出笼。极端的说传统媒体已没有时效优势,就不必再求时效;温和的说传统媒体要从“快报”转向“优报”,从“第一落点”转向“第二落点”,从“先发制人”转向“后发制人”,等等。

  一个“转向”,全盘皆错亦皆输!转向意味着重点的转变,假如传统媒体没有“快报”、“第一落点”、“先发制人”……直言之,没有时效的优势,它还是新闻媒体吗?改称“旧闻媒体”吧!新媒体把时效提速,也让受众的兴奋点加快转移,人家兴奋彼点了你还慢吞吞报此点,那就等着沦陷吧!

  传统媒体必须夺回时效优势,夺回的前提是重新认识独家事实。自有新闻业以来,记者每天在“快报”八种独家事实,传统媒体擅长七种七剑下天山,就能以7:1夺回报道时效。

  一、快报事实本身

  新闻的主战场在事实,就要在这里扎硬寨、打死仗。从事实本身看,快报有如下三种。

  快报一:感官感知的事实。两个原因使新媒体快报这种事实占了优势。一是新技术手段,微博、手机、论坛、博客、即时通信等使报道时间从“及时”变“实时”。二是网民众多,形成“多数人向多数人传播新闻”的模式。快报这类事实,本也是传统媒体的追求,美国称为“追赶消防车”,日本称为“三年杀人、两年放火”,即安排新记者专跑杀人放火的社会新闻。现在众多网民介入与传统媒体竞争,随时随地把感官感知的事实通过文字、图片、图形、音频、视频……上传。传统媒体确实争不赢,不管你职业记者如何跑四方,不管你找多少通讯员写稿,在快报“感官感知的事实”上,都比不过亿万网民。但是,独家事实决不是只有这一种。

  快报二:社会关系的事实。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重视“社会事实”,它像“物”一样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但又不可以直接观察到;它存在于社会各处,对个人是一种外部存在。后来对社会事实有各种分类,美国社会学家麦基佛认为社会事实中有一类是“社会的关系”,指一种社会事实能产生交互依赖的活动。我把这称为“社会关系的事实”。别说草根记者,连跑杀人放火的新记者都不容易把握。2008年以来,武汉由于在建工程项目集中,交通堵塞严重,市民反映强烈。如报道“感官感知的事实”,谁都可以说出一大堆;但《长江日报》通过市政府应急办及有关职能部门,获取权威信息,对产生堵塞的背景和解决措施第一时间作出报道,突出“今日暂时堵,为了明天不堵”的基调,得到市民的理解。这“为了明天不堵”就不是谁都说得出来的,但它确实讲清了堵和不堵,今天和明天的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事实。

  社会关系的事实对新闻界并不陌生,早在1947年,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就提出:当代社会对媒体的要求是提供“一种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这话晦涩得如同“大学学报文体”,如此弯弯绕,真该收它的版面费但意思并不浅薄,它说要把新闻事件呈现在“意义的情境”也即社会关系之中。表述不那么晦涩时,它把这看得相当重:“对一个孤立事实的报道,无论它本身如何准确,也可能具有误导性,到头来就是不真实的。”“可信地报道事实已经不够了。现在必须报道关于事实的真相。”①社会关系的事实才是“真相”,感官感知的事实可能误导,这说得够清楚了。一个推论就是,假如两者不相容,前者可以“质疑”甚至“剥夺”后者的事实资格(详后)。

  快报三:机构认定的事实。②现代社会是按“科层制”管理的,横向设科,纵向分层。这纵横交错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机构,所确认的存在性质、状态、身份、关系等等,就是机构认定的事实。费斯曼认为记者洞察新闻的基础是一个常识,即社会有科层制等级结构。这个视角使记者有一张“知情者地图”,比如,采访核电站对当地儿童健康的影响,记者要找:核电站的新闻发言人、政治家、科学家、核能院外集团、健康官员、社会工作者和环境保护组织……科层制结构使记者有准确的“方位感”和追踪事件的“时间线路”,“无论发生什么,总能从这个结构中找到知情的官员和权威人士。”③

  传统媒体对各种机构早就安排了记者“蹲点”或“跑线”:公安、医院、建筑、交通、水利、民政、纪检、审计……掌握这些“知情者地图”,既避免无方位四处乱跑,又使信息来源可靠,还能质疑那些感官感知的事实。2006年7月,浙江衢州农民徐斌驾自制飞机飞行25分钟,被称为“浙江驾驶自制飞机成功上天第一人”。但有记者没有盲目欢呼,而是报道了民航监管部门的紧张:徐斌自制的飞机未在民航部门登记,飞行前也未向空管部门申请,涉嫌“非法飞行”。此前浙江的“非法飞行”已有多起并发生过人员伤亡别去追飞机!吾乡土语云:狗撵摩托,不懂科学!要懂科学就得找专门机构,或赞或弹都是独家新闻。

  二、审视事实哲理

  快报上述三种独家事实,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打成2:1,为下半场比赛顺利进行,我们吹哨暂停转而审视事实的哲理。

  什么是事实?这个问题引起了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广泛讨论。比较公认的观点是:“事实是真实陈述所陈述的东西”,如果接受这一观点,任何一种情况都会有很多不同的事实。哲学家以人们观看维纳奎兹的油画《宫女》为例,分析出以下事实:

  1、这幅作品是油料肖像画(感官感知的事实,本文作者注,下同);

  2、维纳奎兹所用的油料具有如下的化学成分……(社会关系的事实);

  3、《宫女》挂在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机构认定的事实);

  4、《宫女》作于1656年(回溯历史事实,详后);

  5、国王和王后映在背景处的镜子里(感官感知的事实);

  6、这幅油画内有维纳奎兹的自画像(感官感知的事实);

  7、正如他的大部分作品一样,维纳奎兹在这幅作品中也是围绕X形图案来画人物的(关联环境事实,详后);

  8、画公主头发的方法显示了巴罗克式风格的特色,而不是文艺复兴早期的风格(关联环境事实)。

  一幅油画,分析出8种事实。但疑问随之而来,是8种事实,还是“一种”事实的8个方面?后者是不对的,它在哲学上称为“还原主义”,即将大量陈述简化为孤零零的一个,并认为唯有这一个才最基本。如果非要采取还原主义,对上述油画,我们只得被迫从陈述(1)和(2),通过陈述(8)而推出陈述(3)。还原主义模式在某些情境中不适当,也不符合某些目的。④只说新闻,如果只能报道唯一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只有报道陈述(3):《宫女》挂在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新闻素材严重短缺,全世界的记者都要疯!

  一幅油画,多种事实。但比多种更重要的,是关于油画的所有事实没有几个是报道感兴趣的,报道只关心那些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事实,这涉及提炼主题、新闻框架等问题,这里不展开了。现在我们只要记住那个金句:事实是真实陈述所陈述的东西灵光四射、醍醐灌顶,开辟了无限的报道空间。仍举个哲学例:“这座哥特式塔是用本地农民的捐款修成的,它表现出农民的虔诚”这一事实,与“这座哥特式塔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这一事实,都是“社会关系的事实”,都是如假包换的真实报道,但两者是多么的不同啊!有了这个视角,再遇上同题新闻,记者大概就不会脑子都写坏了,新闻还没有写好!

  三、快报事实之间

  现在比赛进入下半场,上半场集中在事实本身,了解事实哲理,视野更加开阔,下半场把“此事实”与“它事实”相联系,在事实之间寻找独家快报途径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
  • 共0条 分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