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领跑移动数字阅读
今年,伴随着产业链的进一步成熟,全球范围内以电子书、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三大移动数字阅读终端销量出现大幅度增长,中国地区更是超越全球平均增长幅度。不过,如果从绝对数字来看,电子书、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之间的差距已渐行渐远。
日前,全球知名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最新研究报告:今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为2390万部,比前一季度增长了58%,略高于美国,当仁不让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与此同时,电子书、平板电脑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依然徘徊在百万台级别。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智能手机双核化、大屏化、省电化,一直被大肆渲染的“媒体替代革命”将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互联网转移到手机,由此而来,其话题中心也必将从“互联网是否会让书籍消亡”演变成“手机屏幕是否会替代纸张”。
事实上,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0-2011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达到1051亿元,其中,手机出版收入达349亿元,占整个数字出版的33.26%。2010年5月,中国移动宣布数字阅读业务正式上线;2010年6月,中国联通快速跟进布局;2010年9月,中国电信天翼阅读平台正式运营。三大电信运营商旗下数字阅读业务正凭借其优势的资源渠道、便捷的收费方式、比较完整的利益分配模式,在中国数字出版领域逐渐崭露头角并大有“管道为王”之势。
“电子书包”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0年,虹口区教育局与中国电信及几家主要相关出版社和数字出版网站签署了四方数字出版协议,上海市电子书包计划在虹口区试点推广。此后,包括广东、江苏、北京、四川、重庆在内的多个省市均已部署试点单位。显而易见,全社会都希望减轻学生的书包负担,电子书和电子化教育教学相结合是大势所趋。
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在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第一次明确将“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列入“十二五”重大工程项目。“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大力研究开发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由移动终端设备、电子教学服务平台、资源加工出版支撑体系以及教育教学数字内容共同构建,参与者通过使用终端设备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电子书包工程。工程一期启动电子书包研发工作并展开小范围试点;二期进行优化调整并在部分地区推广;三期在全国范围推广。
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开始发力
2010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在全国形成8家~10家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
2008年7月16日,中国第一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落户张江。2010年4月,第二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落户重庆北部新区。此后,杭州、湖南、武汉、北京、广东和西安等地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陆续获批,截至2011年年末,全国范围内符合要求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已达到9家,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
作为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资源共同催生并爆发的新型产业,数字出版产业链的长度可想而知。中国数字出版产业也一直呼唤与期待一个开放的发展平台,从全产业发展的高度,会聚内容制造、版权运营、营销推广、硬件终端设计及制造等产业核心环节的关键企业,共同构建数字出版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新模式,推动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高速健康成长。应该说,近年特别是2011年以来,新闻出版业对数字技术发展的反应更加敏锐,不少传统出版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纷纷整合内容和技术资源,搭建内容资源数据库,自主开发或与技术商密切合作,推出数字出版产品,与电信运营商开展多方面合作,大力拓展手机出版业务等新业务。加速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加速推动多种传播载体的整合,加速数字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的改造,成为了业界的共识。
立体复合出版日渐风行
纵观国际出版传媒业,排名前十家的出版集团都隶属于大型媒体集团,像兰登书屋从属于贝塔斯曼集团,哈珀·柯林斯从属于新闻集团,麦克米伦从属于霍兹布林克集团……除了“范围经济”这一典型特点外,这些大型媒体集团在数字化时代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伴随着产业融合的加深,“复合出版”势在必行,即同一内容可以通过报纸、书籍、网络等多种载体发布,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重复投入,降低出版成本。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的载体需要,对原始内容要素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的加工和存储,都是出版单位在转型时必须一并考虑好的问题。实际上,这是数字出版赋予出版新的定义和外延,不仅是对内容资源的最大化开发,也是对传播、发行的最大化利用。一年来,国内新闻出版企业纷纷探索,很多优质内容得以在纸书、电子书阅读器、PC、平板电脑、手机上立体呈现,获得不俗的利润。更主要的是,立体复合出版探索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成为发力数字出版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