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感受,用爱去记录”,“只有感动自己,报道才能打动观众”,“并不是陪他们洗个碗、挑个担就是贴近,而是要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关注他们的精神”……这些话都是昨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报告会上五位记者道出的箴言。
新华社上海分社副总编辑肖春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山村的守望——西海固骆驼巷村实地考察》作者林燕平,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记者张萍,光明日报光明网新闻中心编辑张璋,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地方记者部记者栾婷婷等五位记者,以自己深入基层一线的亲身经历,与湖北的新闻人分享了他们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的见闻与感受。
“如果没有了网络、新闻发布会和通稿,你还写得出稿子吗?”从业18年的肖春飞深感在网络时代,记者们缺乏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流,而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并不足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肖春飞跟踪采访上海送奶工,感受到“即使沉默寡言的人背后,也有一部惊心动魄的心灵史”;采访坚守大山三十年的退伍军人刘真茂,感受到“人的灵魂可以达到怎样的高度”;采访支教宁夏西海固的五位大学生,觉得“他们对物质的要求降到最低,精神却得到升华”。肖春飞认为,在微博时代,记者只有深入实际和基层,才能提升业务素质。
栾婷婷去年策划了《回家的礼物》系列报道,记录了农民工与其妻子董海霞琴瑟和弦的故事,“如果有机会,带你去远行”;采访大学生为母亲买耳套的故事……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打动了千万观众。
“只有选题记者有所心动,才能打动观众。”栾婷婷表示,“制作这个节目并不是让观众哭,而是让你笑,看到他们的幸福,虽然带着泪。”
张璋在延安下盘石,深深地为当地人民的善良淳朴所打动,“永远做下盘石的女儿,记者应该用心去感受,用爱去记录”;林燕萍长期驻守宁夏西海固,花了五年多的时间搜集第一手资料,写出《山村的守望——西海固骆驼巷村实地考察》,她认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第一手资料很少。张萍为了拍摄《北京儿童医院蹲点日记》吃住都在医院,最终完整记录了一个小男孩从挂号到确诊到诊治的全过程,从客观的角度反映出医院和患者各自的生活。
这些故事和感悟给湖北新闻界和社科院近200名听众带来了许多感触。现场不少女记者不时地擦拭眼泪,多人表示,“他们的经历很打动人,今天的报告会远远超出了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