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买卖网广告人圈:只是为了找到需要的人,并和需要的人谈需要的事,广告人的互动资源圈。
 
日志
  mm的日志
  mm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新媒体语境下的社会文化需要主流文化引导
已有 385 次阅读 13年前 标签: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就是作为现代科技文明高度集合的电视的出现和发展。电视媒体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魅力,赢得了庞大的收视群体,并逐渐营造出一种新的媒体语境——电视媒体语境。新媒体语境下的社会文化也相应发生了嬗变。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文化的硬伤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自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现代文化形态,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授田本相所说:“电视的兴起,在人类文化史上也是一次革命,它以强大的传播威力,高度的逼真性和即时性等方面,形成电视时代的一种文化情势和氛围。”[1]同时社会文化又是电视生存的背景,对其产生影响的同时又为电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文化养分。社会文化的现状,用一句话形容即表面繁荣、实际贫乏。其特点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多元并存。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与传统不同的行为方式、思想模式日渐凸显,人们在道德观念上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多元化的价值观虽然呈现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却滋生出一些“扭曲的价值理论”和风尚。看似坚持着的是一种自由的姿态,实质上却冲决了人们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念,比如人们的价值观、诚信意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等。其后果直接导致整个社会人们心理的失衡和内心的躁动不安。

  当前社会文化的硬伤

  中国的社会文化,是中国文化自身的投影。作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道家、佛家文化等为辅助的复合型文化结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终是贯穿中国人心灵的主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一大半是儒家史,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作用于世人,便形成了一种整体向好的普遍价值观。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社会伦理、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内容,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现实的筛选,或多或少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端,中国文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1919年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打倒孔家店”,其实质就是要推翻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思想理论体系,“打倒孔家店”其实就是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所发起的文化体制改革。由于革命的需要,当时的文化改革不能采取渐进式的、改良式的方法进行,只能搬用西方文化快刀斩乱麻地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改革,于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热血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向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思想猛烈开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儒家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也在知识分子阶层不断边缘化。儒家文化承受了整个时代的罪与罚,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曾一度发生动摇,但儒家文化的精神根源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当时的社会文化存在新旧两种文化并存的形态。在内战、八年抗战、解放战争等时期,共产党人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等先进的文化思想,国统区则存在左翼和右翼两股文化势力,这种文化格局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标志着以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为核心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最终确立。但十年“文化大革命”摧毁了儒家文化的根基,尤其是社会伦理的根基,中国人在民族性格、民族品质、普世价值、道德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文化处在一种“等待戈多”的尴尬状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冲击了本就根基不稳的社会文化,人们的价值观念等也发生了变化,物质化、功利主义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儒家的价值观念在社会文化中也渐渐模糊,但某些基本的道德元素仍然深藏于社会文化深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2]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等。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3]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必须依托现有的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所以,从根本上说,传统文化的缺席,导致经济建设缺乏传统文化支撑,造成了当前社会文化的“硬伤”,而这块“硬伤”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大的瓶颈。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
  • 共0条 分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