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上扛着摄像机、胸前挂着照相机、口袋里装着手机、背包里是无线上网本、手上拿着录音笔……他们既是记者、编辑,也可以是播音员、主持人;既可以为报纸工作,也可以是电视台、网站、电台的记者……多么神奇的一个职业,他们什么都会,无所不通、无所不能,简直就是万能记者,记者中的战斗机。
全媒体记者的概念从国外被引入中国起,就一直非常扯人们的眼球。但是,富有想象力的概念背后,却是很多"全媒体记者"的心力憔悴加实际效果的乏善可陈。
全媒体记者的繁荣
全媒体记者的概念是从国外被引进的。西方报业为适应报业转型的需要,纷纷成立多媒体中心,开始全媒体报业的实验性探索。美国《那不勒斯每日新闻报》成立多媒体中心,要求记者同时采集视频新闻、广播新闻和摄影新闻。《华盛顿邮报》对记者进行技术轮训,内容是培养记者的电视新闻采集与制作技术,每周指定5名记者专门采集视频新闻,目标是培养100名专职视频新闻记者。《坦帕论坛报》对60名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进行了摄像技术培训,其目标是所有记者都成为视频新闻的高手。《迈阿密先驱报》的摄影记者中有4名专职从事视频采访,每周的任务是制作25~18件视频新闻。[i]
国内最早的全媒体记者需要回溯至2001年,《沈阳日报》第一家开始尝试全媒体报业,但不甚著名,更出名的是《广州日报》的滚动新闻部,一是因为《广州日报》的名气大,二是滚动新闻部确实比较新鲜。2007年6月,《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成立,负责报纸、手机和网站三个部门的联动发稿。滚动新闻部隶属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事业部,共有9人,主要职责是与报纸采编部门进行日常沟通,有新闻发生时可在集团新媒体平台上滚动报道。滚动新闻部员工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向报社的采编记者要稿子,催促他们将刚刚写好并未见报的稿件发到滚动新闻部记者的手中,这些新闻经过简单的编辑,就能成为大洋网上即时滚动的最新新闻。他们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全媒体记者。[ii]
2008年,杭州日报和杭州网双方联合推出滚动新闻。此后,杭州日报组建跨媒体的滚动新闻中心,滚动新闻中心记者都同时具备三栖甚至四栖的综合能力,即文字、摄影、视频、主持等等。
较好地诠释了全媒体记者概念的是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时间是2008年7月。2006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启动了"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计划得到很多报纸的响应和参与。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18家报业集团和报社以及3家相关产业单位成为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首批成员,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成为常务理事单位。
烟台日报报业集团虽然是个地市级报纸,但是在"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下,它迅速发展新媒体形态,旗下拥有《烟台日报》《烟台晚报》和《今晨6点》三张日报;主打全国市场的《华夏酒报》《37°女人》《新闻人物》等;还有以互联网为传输手段的新媒体,如水母网、光速资讯网、电子纸移动报(e媒界)、烟台手机报、黄海数字出版社等。日报、周刊、网站、电子纸、手机报、出版社,除了电视广播外,其他几乎所有的形态都囊括。在这样的集团架构下,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就向全媒体新闻中心提供原材料产品。不再局限于向哪家媒体供稿,而是向集团下所有的媒体供稿。一般一个新闻事件二到三名记者出去,既摄像,又拍照,还录音,还要用笔记录,他们成了真正的全媒体记者。烟台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记者由于特征比较明显,诠释得也比较到位,在全国比较典型,有很多同仁去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