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如何看待女性?这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从未有过定论。不出奇,这就是个古怪的问题。但是亦不可否认,这是个根本性的问题。对有些人来说,答案是,她们根本不应该被人看到。
解决办法是,让女人穿上罩袍(女性穆斯林穿的衣服),要不就戴上面纱。女性穆斯林坚称穿上罩袍,遮住她们的身体和脸部是对女性的解放,这或许有点道理。她们会指着西方媒体上大量超性感照片问,拍成这样真的是好事情吗?
当然,这份杂志也卷入了些麻烦——选出来的读者年度女友被发现居然只有14岁。面对指责,杂志员工们都无言以对(不过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因为他们也被骗了)。不过,有一点,如果拍摄和观看这些色情图像真的只是无害的娱乐,那为什么会公认有些还太年轻、太弱小的人不应该参与其中呢?我们的文化根本就忽视了色情图片被过度开发的危害,这本身就是证据:色情图片的确开发过度,参与其中是个重大决定,而不是什么琐碎小事。
再则,关于媒体宣扬的完美女性图片的争论,对骨瘦如柴和美化修饰的疯狂理想化,还有公众对女性从没停过的监视,层出不穷。是这些导致女性对自己的外貌缺乏安全感?还是说,是女性对自己外貌缺乏安全感,才导致她们互相挑剔审视?
哪个危害更大?是男性看待女性的老套路?还是女性看待女性的老套路?有件事是肯定的——穿没穿衣服绝对是重点,媒体鼓吹的是关注女性的外貌而非她们的内涵。
女性媒体一直注重表现自我,也没什么稀奇的。这能带来广告,而且是很多广告。劝说女性不化妆更美、买衣服别赶潮流?这些都不能带来利益。家家户户的化妆箱,孩子们穿上新衣的雀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事实:衣服、化妆、发行、指甲——这些不过是无害的娱乐。或者说,它们应该是无害的。
因为也有这么一个说法:媒体界公认,不该刊登一个14岁女孩的半裸照。但是,一个14岁女孩穿着漂亮衣服呢?那就不同了。当童星范宁(Elle Fanning)在Instagram上发自己穿着万圣节服装的自拍照时,《每日邮报》(the Daily Mail)刊登该照片,暗示说范宁“不怯于在镜头前夸耀她的身体曲线。”在发生了萨维尔事件后的氛围下(吉米·萨维尔是已故BBC儿童节目名主持,被指控多项性侵罪名,包括多名未成年人),很难理解为什么可以接受媒体把衣不蔽体的年轻女性说成只是为了“夸耀身体曲线”和展现性感。
当然,所有对女性杂志吹毛求疵的行为根植于女性对年龄增长的恐惧。随着女性年龄增长,出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别人该怎么看待我们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因为如果你看起来不再年轻,那也就不再具有性吸引力,所以也根本不值得一看了。这种想法荒谬、落后、肤浅、愚蠢。但这就是与女性相伴相随的恐惧。其实相当没必要。
倘若真的是女为悦己者容,那么看Vogue杂志应该是男性。女性喜欢漂亮衣服和化妆品,就像她们喜欢精致的装修和漂亮的室内装饰。与性无关,与年轻无关。与工艺和美有关。
那么,为什么女性杂志和男性杂志一样,都只喜欢刊登年轻女性的照片?这让年轻女性缺乏安全感,因为她们知道自己总受到严苛的审视;这让年纪稍大的女性更缺乏安全感,因为她们知道对她们的审视只有变得更严苛,直到一天她们成为明日黄花不再值得关注。出现这种逻辑的根本原因是,把吸引力与性吸引力、与年轻等同。
应该如何看待女性?不应把她们看作是由性感身体制成的年历——只有二月末到五月初这段时间才能入眼。怂恿男性如此看待女性已经够糟了,若连女性自己都受鼓吹而乐于如此看待自己,这未免太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