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3·15晚会”开始,媒体对“苹果”售后服务的批评愈演愈烈。但追问苹果手机换后盖的声音再密集,毕竟没有超出WTO法则下的消费者维权范畴。
作为外国企业,对此不必作出过于政治化的解读。但作为本国民众,却可以对本国媒体有更多的要求。毕竟,有资格享用和期盼“苹果”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群;更多中国人关注的是空气、饮用水、奶粉、五谷杂粮、药品、饮料、白酒这样一些日常生活起居的消费质量。有网友自嘲:“你买苹果四代,我买四袋苹果。”“有人通宵排队受冻,为的是一个叫iPhone4S的玩意儿,还微博直播;更多的人通宵排队受冻,为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泪自流,这就是中国。”
百姓发声的分贝,远不如有能力实现高级层次需求的精英人群。新闻媒体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望者,更需要打捞底层民众“沉没的声音”,保障社会各阶层均衡的利益表达。“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媒体报道消费品质量时,还需警惕商业利益的困扰。今年“3·15晚会”上,竟然出现了某个备受争议的乳制品广告,刺痛了观众的眼球;而微博名人针对“苹果”“大概八点二十发”的悬疑,尚未得到合理解释。媒体戒慎恐惧,均衡而公正地审视社会问题、企业问题,才会有足够的公信力。
就在众议“苹果”的声浪中,“开胸验肺”的农民工张海超病危住院的消息却被不少媒体忽略了,这个单亲家庭7岁女儿的“托孤”尚无着落。能否紧紧盯住奶粉、雾霾、尘肺病这样一些更为基本的“草根焦虑”,体现着媒体对本国民众的感情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