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德·伯德导演之前从未失手过,加上乔治·克鲁尼和迪士尼的两亿制作费,你绝对想不到这竟然是一部故事如此低幼的片子。当然,定位拍给孩子看的片子,也可以拍得老少咸宜,但这里的低幼却绝对是一个贬义词,花了那么多钱打造了一个迪士尼宣传广告,用说教的方式讲了一个肤浅的故事,就连逻辑都解释不通,好吧,也许孩子们不会在乎什么逻辑吧。
布拉德·伯格在访谈时一直在强调情怀和原创性,这个项目最初也被形容为和华特·迪士尼本人有关的一个《第三类接触》式的故事。片中未来世界的科幻其实还是向后的那种复古科幻,故事开始的时间是1964年,从乔治·克鲁尼那个角色的童年开始,那个时代构建的未来,就连片中的机器人都像八九十年代科幻动作片里来的。如今的好莱坞大片,要么把超级英雄电影当成美剧拍,要么就是续集外传一大堆,《明日世界》题材和故事的原创性也是它期待值很高的原因。这个项目的缘起就是来自华特·迪士尼1965年拍《那只讨厌的猫》时的一个工作室的旧材料工具箱,里面收集了一些老照片和关于未来世界主题乐园的创意,然后主创们由此开发了这部电影,或者说这个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宣传片。在这个基础上再展开故事,复古的科幻视觉效果算是很酷炫;把爱迪生、尼古拉·特斯拉等人扯上,搞一个阴谋论的平行世界,这样有点神棍的科幻创意也很不错;编剧达蒙·林德洛夫一如既往地喜欢在第三幕玩反高潮的做法,不像当下好莱坞大片那样第三幕从头打到尾,反而是文戏。总算有些好点子,也拯救了片子的广告本质。
其实没必要抱怨它是广告,有些广告照样可以很娱乐。一部电影的好坏,我们除了要从感性的第一感观来看,还要理性地分析一下它的叙事文本,无论好坏,都要找到它的优点和缺点。在之前北美口碑差不多扑街之后,我调低了心态才去看片,除了逻辑上的不严谨让人头疼,它的视觉效果还挺不错,至少能勾起人们想前往迪士尼乐园旅游的想法。片中当少女凯西第一次进入明日世界的时候,所有的镜头都是奇观类的展示,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让主角带着我们游览一番,单就视觉效果和想象力,片子是及格的。
它的问题也不是剧本的结构,很标准的八序列式的美式类型片的写法,但问题是这种模式化的创作,变成了填鸭式的流水线作业,比如第一幕凯西要被选中,并前往寻找乔治·克鲁尼,要解开徽章的秘密,只有前面30分钟,反正凯西就那么被选中了,随便编剧写个什么理由,它都必须是成立的,就像你可以容忍克鲁尼一上来那算无聊的故事背景的介绍。比如第二幕中段的逃亡,模式化的坏人刚好追到,主角们最后一秒刚好逃离,故事就是换个地点和场景而已,然后一再模式化地重复。故事也因此变得很平面化,很单调,既粗糙,又糊弄人,根本就没有值得挖掘深度的地方,所谓的毁灭世界,都缺少一个真正有脑子有人格的反派,甚至懒得给一个毁灭的理由。最后让整个故事都沦为了一场无聊的猫鼠游戏,主角们必然是永远逢凶化吉一路通关,故事就像这么一个低级的单细胞生物,你还指望片子能够多么的高级吗?
《明日世界》就是一个很精美的旅游广告,同时也是一个迪士尼文化的价值观输出,就像大反派可以靠电波输出地球即将毁灭的意识,让世人相信地球真的会毁灭一样,人的意识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真的可以改变人类和地球的命运。而这部电影的主题也是类似,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梦想家,谁都可能被选中,一起去那个神奇的明日世界。无论你是什么肤色和人种,什么样的身份和职业,身处世界上的任何角度,只要你是梦想家,乐观的未来主义者,你就是那个美好世界的一员。这个意识植入到观众脑袋里了,这部电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种传递梦想、爱与亲情的正能量主题,就和说教的假大空一线之隔,看你怎么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