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买卖网广告人圈:只是为了找到需要的人,并和需要的人谈需要的事,广告人的互动资源圈。
 
日志
  guanggao418的日志
  guanggao418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深挖大号@王左中右:广告创意难?因为你不够“变态”
已有 343 次阅读 9年前 标签: 广告创意 变态 王左中右

  那些年的•晚安“哦呀苏咪”-

  他,曾经是朝日微博里犀利有趣又有料的朝日君,每晚为大家道晚安是他的固定节目,“哦呀苏咪”,一句晚安,一幅字,他带大家透过汉字来解读当日要闻。

  离开朝日,他仍以巧手妙解,分拆组合,赢得了一大批粉丝的厚爱,其中不乏当时的微博大V。

  由于工作原因,朝日君在微博上总是一副神秘的面孔,有些人甚至以为他是日本人,他也乐得当个“鬼子”,跟大家一起插科打诨,他转发日本演员的微博,调侃道“部分鬼子干部,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吸引,辜负了组织的信任与培养……”而当日本再次更换首相,他幽默道,“我们又双叒叕换首相了……”

  他说自己运气比较好,起点较高,朝日时代就积累了不少粉丝,所以没有遇到特别的困难。然而一路走来,从在“朝日新闻中文网”发布了最后一条“哦呀苏咪”,到在微博里继续笔耕不辍,从2013年12月24日微信公众号被封,到今年11月重新开通,不乏坎坷,然而,他还是坚持“一辈子和创意在一起”。

  直通社:开辟以中文文字为特色的个人微信号,最初是如何考虑的?为何以文字为特色?

  王左中右:字创意最初是从微博做起来的,很机缘巧合的事情。因为喜欢写字,没专业学过画画,但一些简笔画还可以,所以就用这种极简的方式来表达一些创意。微信是一个很好的内容创作和分发平台,所以必须做。

  直通社:对于你的作品,会不会存在过度解读或者曲解,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王左中右: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很欢迎,这会让作品更有趣。

  直通社:创作拆分文字形成变态字,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王左中右:一般就是先选定选题,然后了解这个选题的各种资料和背景,然后思考出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最后再用创意的方式把这个角度表达出来。新颖的角度和最后的创意表现是核心。

  又双叒叕•归来吧,朝日君

  在微信公众号被封的那些日子里,他说自己抱着侥幸的心理,傻逼似的期待着有个奇迹,自己对着这个沉默的号自言自语了很长时间,希望能够复活他,然而奇迹没有出现,“旧的不go,新的不come”,朝日君携“变态字”归来,开启了一段值得期待的创业之旅。

  他说,“创意、幽默”是变态字的魅力所在,之所以叫“变态”,是因为“本身就是通过文字形态的改变重组来表达创意”,“另外,变态这个词很好记。”简单、有趣,似乎是他一贯的态度。

  再次归来,成绩自然是不容小觑,他的首篇广告文章《才发现吴承恩在西游记里埋了这么大个伏笔》也是阅读量破十万的首篇文章,他以神转折的方式巧妙的既打得广告,又赢得精彩,一般软文里的广告硬伤在他这里似乎都不存在,他坦言道:“连续四个礼拜都是广告了,这四篇广告的阅读量都比非广告要高”,优质内容加上广告,广告反而会为内容锦上添花。

  直通社:为什么“变态字”要叫“变态”?

  王左中右:因为本身就是通过文字形态的改变重组来表达创意,所以是变态。另外,变态这个词很好记。

  直通社:“变态字”的内容灵感一般都来自哪里?

  王左中右:所有的媒体,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知乎等等。

  直通社:对于字体的选择有没有什么考虑?

  王左中右:就是我自己最擅长的字体,这个字体不是他人的拷贝,而是自己的字体,我学过各种字体,柳体、颜体、瘦金体、隶书等等,也临摹过王羲之的字,也学过篆刻,在日本又看到过各种日式字体,各种字体在脑中杂交,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喜好,就出来这种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打破汉字的常规结构平衡,通过夸张的笔画和偏旁部首变化达到整个字形的新的平衡,古怪,憨厚。

  直通社:从公号被封到重开公号,能够讲一下这中间的心路历程吗?

  王左中右:没什么,我属于粗神经的那种人,而且那时候也没特别多的粉丝,同时那时候微信也不是很适合发布我的作品,因为没有评论功能。

  直通社:做创意不容易,如果还要植入广告,会不会觉得被动?会影响创意吗?

  王左中右:不会,相反,我现在觉得广告更好做,更容易埋梗。另外我在广告合作中非常强势,因为不缺广告,所以我有挑选客户的权利,我挑选的标准就是:1、这是我喜欢的品牌。2、足够尊重我的创意权威和文案权威,不干涉我的创作。

  目前合作的客户都做到了这一点,结果我也很满意,比如我已经连续四个礼拜都是广告了。这四篇广告的阅读量都比非广告要高,读者很爱看,品牌也很满意。因为我做的都是原生广告,就是这个内容他的首要性质是一篇优秀的内容,然后才是一篇广告,而且广告反而为内容锦上添花。我始终认为,广告也是可以很好看的,广告本身也可以成为很好看的内容,我以后还会尝试往视频方向发展,做好看的视频广告。

  极简风向•创意袭来

  王左中右说他“喜欢生活中一切有创意有审美的东西”,喜欢极简设计的品牌,当被问到喜欢"性冷淡"的风格吗?(“性冷淡”学名Normcore,穿衣风格中的日式极简风),他很直率:“喜欢,喜欢极简,喜欢无印良品,可能是因为这个世界太纷杂了。”

  “你是‘性冷淡’类型吗?”,他玩笑道:“我的血型是ab型,所以出呈现分裂状态,有时候性冷淡,有时候性火热。”

  Ab型分裂状态的他也表示,创业转型给他带来的转变是四个“更”:更自由,更累,更多责任,更兴奋。大概,这就是他现在的状态。

  极简是他的风格,创意是他不变的追求,他要“一辈子和创意在一起,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不离不弃白头到老。”他将带着创意,开启一轮“事业性”的探索。

  直通社:你说过想要一辈子和“创意”在一起,那你考虑过要如何留住他吗?

  王左中右:创意不会离我而去,我脑子在哪儿,他就跟到哪儿。我要做的就是多吃点有营养的保护好脑子吧,不变成痴呆就行,不过我怀疑我以后很有可能变成痴呆。

  直通社:创作过程中会面临“追求趣味,就要放弃深度”的窘境吗?

  王左中右:没有,趣味和深度不排斥,而且我不会刻意追求深度。创意、趣味和幽默是我的第一追求,深度是有合适选题时就偶尔深度一下。

  直通社:怎样看待90后00后的趣味方式,和80后会有什么不同吗?

  王左中右:我觉得他们更崇尚自由,更尊重人性,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愿意大胆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包袱和束缚,这也是我想要追求的境界,所以我觉得我的心境离90后他们更近。80后的很多人还是难免会有很多包袱。

  直通社:目前有专职工作吗?考虑过以写字搞创意为生吗?

  王左中右:现在就是以内容创作为生,在做一个内容公司,我的号就属于这个公司的一部分。

  直通社:您说过以后会尝试各种创意方式,从平面到视频都会有,是“趣味性”的尝试还是“事业性”的尝试?

  王左中右:事业型的尝试,你们马上就会看到更多的除变态字之外的创意。

  直通社:目前有自己的创意工作室吗?有的话团队规模多大呢?

  王左中右:有,不到十个人。

  直通社:对创意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有规划吗?

  王左中右:平面创意、视频创意以及短视频内容的创作。

  直通社:在从传统媒体人转向自媒体的道路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吗?

  王左中右:我运气比较好,没有遇到特别的困难,因为在朝日时代就积累了不少粉丝,起点比较高。当然,除了内容之外,如何运营还需要花更多心思,向同行们学习。

  直通社:你觉得微博和微信两个平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会选择哪个平台重点发展?

  王左中右:微博更适合短平快的内容,微信需要更重的内容。整体而言,微信更适合原创内容作者,因为整个生态更平等,内容创作者更容易冒头。微博基本上是明星的天下,内容创作者发再好的内容,也不如明星一句招呼,这多少会打击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

  直通社:如何看待如今自媒体发展的大环境?

  王左中右:很好,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生态和商业生态,资本欢迎又好,所以机会挺多的。

  直通社:现代人的中文书写能力普遍下降,您对这种现象有些什么看法和建议?

  王左中右:没必要刻意的提倡和倡导吧,让事情如迷般发生,它自会朝着应该的方向前进。这个跟市场一样,某一时间段人们觉得某个事物落后,没价值,都一窝蜂做其他事,结果做那件事的人越来越少,然后导致这群人的价值陡然提升,然后一大帮人看到这边有价值,又都回过头来做这件事。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高峰和山谷的更迭。

  直通社:你对读书的态度是怎样的,读书在你生活中占有什么样的比重?

  王左中右:读书最多的时候是当记者的时候,现在少了。人不能不持续的获取信息,以保持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新,但获取信息有很多手段,看微博看微信等等都算信息获取,也能带来思考。读书是一种更系统的信息获取方式,更沉浸式的信息获取方式。无论是碎片化的信息获取,还是沉浸式的信息获取,都有作用。两者可以并存。现在很多人觉得看微博看微信就是浪费时间,我是不赞同的。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
  • 共0条 分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