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报是在20世纪末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电视时代的到来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报纸类型,它的主要内容是对节目的预告以及电视的相关报道,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电视是最为广泛也是最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媒体传播形式,广播电视报也伴随着这股春风迅速的发展,基本上各个地市都有一家日报社广播电视报社。鼎盛期全国有广播电视报300多家,每期总发行5千多万份,占同期全国所有报纸总发行数的l/7,绝大多数在当地的报刊发行量中遥居首位。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广播电视报的功能被削弱或替代,面临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以南方某省会广播电视报为例,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行量达120多万,年广告营业额达1200多万元。但是目前,发行量只有8万多份,年收入只有300多万元。更别说各个地市的广播电视报,在党报和晚报的挤压下举步维艰,在这种局面下,我们有必要对广播电视报进行重新的定位,梳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确定新的发展路径。
一、地级市广播电视报所面临的主观问题
首先,办报内容陈旧,由于“广播电视”的限制,依旧把自己限定在“电”的圈子里,依旧把节目单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认为只要有节目单,这份报纸就不会没人看,而实际情况是电视已经不再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唯一方式了,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传播方式的进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知道想要的信息,一张节目单甚至是节目本身都不再是难得的信息。
其次,办报方式陈旧,现在的媒体环境已经是今非昔比,且不说网络的铺天盖地,但就电视本身也已经走出屏幕的禁锢,广泛的参与到各种媒体活动中来,电视网络化,网络平面化等等,各个领域相互交叉,取长补短,在这种局面下如果广播电视报的经营者不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去转变办报模式,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另外,自身定位混乱,随着报纸出版行业的逐渐市场化,都市报在各级城市风生水起,凭借党报固有的行政和人力资源,各级晚报、早报蓬勃发展,成为各级城市的主流平面媒体。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报由于失去了先天的优势,很多人在信息量或者是时效性上和都市报竞争,结果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因为广播电视报固有的性质和周刊的模式使得它在这两方面根本无法与日报形式的都市报相抗衡。
二、地市级广播电视报面临的客观问题
第一,报业市场的变化。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报纸行业飞速发展。都市报迅速崛起,大量生活服务类报纸创办,报纸的种类和发行量迅速膨胀,各种专业化的杂志也日益增多,单就是相关与电视电影的媒体就数不胜数,而广播电视报由于其内容和宗旨的限制,在多方面的夹攻之下,发行量锐减,广告收入也随之剧减,一大部分破产或者被吞并,留下来的也是举步维艰、艰难度日。
第二,媒体环境的变化。首先是电视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电视的套数和节目日益增多,90年代初期上星的套数只有十几个,而现在各个省就有十几套的节目,再加上专业类的付费电视,观众的可选择性增多,观众不会局限于某一个台的节目播放,更何况现在的机顶盒直接提供全天的节目单。其次是传播和媒体方式的多元化使得人们不再局限于电视来获取信息。这都使得广播电视报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三,国家政策的调整。“新闻出版总署早已把地市级广播电视报列为:“报业结构调整”的对象之一。从1988年起,“登载一周广播电视节目”的政策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广播影视资源就不再为广播电视报所据有。广播电视节目单被视为“公共信息”,别的媒体可以刊登的广播电视节目单不再是1~2天,而是一周。广播电视报个性化的资源丧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因此,要发展就必须摒弃陈旧的办报模式,重新定位,大胆创新,积极主动的探索适合本区域的广播电视报发展之路。
三、广播电视报的发展之路
第一要准确定位,广播电视报生来就与“电”息息相关,因此除非像个别报社直接把报纸名称改为类似于《消费周刊》、《都市周刊》之类,它还必须在“电”上下功夫。因此对于广播电视报的经营者来说,无论如何扩张自己的边界,都必须明确自己的根基在于广播电视。也就是说放在经营者面前的有三条道路:
第一,彻底改变报纸的名称、主旨,根据本区域的报纸行业状况和自身的优劣势直接转型为都市报或者是消费服务类周刊。
第二,维持原有的名称不变,但在办报的方式、模式上做文章,围绕着广播电视的主题,通过挖掘幕后故事、深层次的解析影作品等方式来吸引读者。
第三,就是走一条中间道路,在维持原有的报纸名称不变的同时,采取两手抓的方式,一手抓电视电影的台前幕后,一手抓时政民生。
当然,走什么样的路线是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定的,但有一点就是必须要准确的为自己订明方向,这样才能围绕着这一方向去制定报纸的发展策略,如果只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那何谈发展。
第二要大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灵魂,同时也是一份报纸发展的灵魂。且不说广播电视报,就整个媒体行业来说,报纸的种类越来越多,同质化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出新意,要作别人没做过的、作别人不敢做的,借用一句流行的话语就是“只有不成功的策划,没有不成功的媒体”,好的策划和创意是媒体生存的根本。
1.方式的创新,像地级市的报纸大多是从网上转载一些幕后或者花絮,对大事件的报道也是转载国内大报的文章,但现在的影视和网络媒体如此发达,信息有着相当的同质性和滞后性。这一点就可以尝试走出去或者是本土化的策略,走出去就是要主动的走出本区域,把新闻的触角伸向一线,同时在发掘故事的时候要转化角度,比如说《三门峡视报》在奥运和世博期间专赴现场发回的报道,虽然没有宏大的场面和全面的数据,但是记者以自己的角度所发掘的不同的故事和新闻则更为有趣。本土化策略就是和当地的电视、电台合作来征集和创作文稿,或者是积极的关注本地民生,挖掘本地的人们关注的、有兴趣的新闻或故事。在这方面的创新之道还有很多,比如和周边报社的合作,信息的共享等等,凡是有利于扩展信息量,发展读者群的方式方法都要勇于探索,当然同时也要符合自身的办报特点和经济基础。
2.方式的转变。发行量是一个报纸的生命,有了发行量才会有读者,才会有广告效应。除了积极充实报纸的内容,增加报纸的可读性,我们还要在报纸的发行上做文章。现在流行的做法是免费投递或者是亏本式的发行,但这对于规模普遍较小的广播电视报来说成本太高,倒是《安阳广播电视报》的做法值得借鉴,“对于广播电视报而言,最方便、最快捷的读者接触渠道就是有线电视传输渠道,因为有线电视安装、收费等业务可以毫无阻挠地进入家庭,免了上门征订、寻找人流之苦,可以降低接触难度,提高发行效率。”,《安阳广播电视报》的这种方式既充分利用了自身处在广播电视系统的优势,扩大了发行的渠道,这样就在内容和发行上都和本地电视形成了互惠双赢的局面,这不可谓不是广播电视报发行的新路。
3.经营方式的转变。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互动的世界,无论是国家、企业和个人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体,因此经营一份报纸也不能单纯的采和编,还必须走出去,去调查、去研究,去调查读者的兴趣、商户的需求,根据调研结果主动的转变经营模式,需要策划大型展览,我们去策划展览,需要另辟新版的,我们另辟新版,能够实现多元化经营的,我们去开辟新的市场。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中,报社只是一个盈利性组织,报纸只是一个商品,经营者必须以一个开放的态度来面对这个市场,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
第三提高服务意识。广播电视报无论如何转型,都必须牢固的树立一种服务意识,特别是对于地市级的报纸,读者的口味决定着报纸的方位,新闻决不能是乏味无趣,评论决不能是自说自话,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善于从百姓身上挖掘故事,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广播电视报……要夺回失去读者,扩大发行空间,必须强化其家庭服务性,向家庭生活贴近,向社会文化生活靠拢……这是广播电视报应为之努力的方向,也是其能否振兴的关键之所在。”这种服务型既是广播电视报自身的特点,也是当下广播电视报发展的需要。
第四吸收优秀人才。策划是人的策划,创意是人的创意,优秀的人才是广播电视报发展的根本。广播电视报繁荣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员的来源比较复杂,总的来说高素质的人才比较缺乏,再加上广播电视报在同行业内所处的地位使其往往吸引不到优秀的采编和创意人才。这在根本上制约了报纸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就必须要制定严格的进人制度,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最重要的是要为员工提供一个充分施展能力的平台,通过报纸的发展来吸引人,通过竞争的机制来激励人,在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下,报纸才会越办越好,人才才会越来越多。
当然,各地的广播电视报所面对的问题不尽相同,发展的路径也不止这几点。通过准确的定位,模式的创新,人才的充实,是地市级广播电视报在转型之路上必须要做的,没有这几点,报纸就不可能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不可能有一个全新的面貌,也不会有足够的竞争力。因此,要发展就必须以一种破釜沉舟的精神去面对市场的考验,在摸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开拓出一条新的适合自己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