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买卖网广告人圈:只是为了找到需要的人,并和需要的人谈需要的事,广告人的互动资源圈。
专家破解网络舆论生态逻辑 公众人物慎用话语权
已有 378 次阅读 13年前 标签:
今年“微博打拐”活动中,网民为失踪4年的彭文乐等小宝贝重回父母怀抱而流下激动的泪水;同时,又质疑街头“随手拍”(微博)活动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和乞丐人身自由。在药家鑫案审理过程中,网民担忧权力和金钱可能影响司法公正;但在药家鑫被执行死刑的当天,群情激愤转入沉寂,一些人转而同情药家鑫的父母。互联网就是这样奇特的社区,看似一片混沌的信息,看似乱箭伤人的情感表达,却也遵循着“生态系统”的逻辑。
网络进入中国十多年,网民自治、社会力量,也都参与到互联网治理的生动实践中。近年来,普通网民的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都得到增强。“郭美美”风波中,曾有网友主张“人肉搜索”,邀请电信内部人士利用职务之便,将她的通讯信息曝光。这一提议立刻遭到多数网民的否决,理由是“程序正义”更为重要。
民间自发的辟谣、科普和公众人物言论观察机构,不仅对网络信息起到了甄别过滤作用,也让意气风发的“意见领袖”发声时多了一份谨慎。BBS、博客、微博等“自媒体”运营商,对网友自主发布的内容,负有一份“连带责任”。特别是对于激情四溅、枪林弹雨的微博,如何廓清意见表达和侵权的边界,运营商还有很多事情应当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