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民记者时代已经到来
研究新闻传播的专家解释,所谓“全民记者”就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的、不是专业新闻传播者,而是普通民众,即“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作为“全民记者”应该具备以下的条件:首先,身份是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其次,在新闻事件中发挥了记者的作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文虎教授说,“全民记者必须具备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三个特质。”或许,一组事例更能印证专家的观点。
例证之一:2011年9月22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浙江省国税局“国瑞号”游艇剪彩启航的照片,其中一张为一艘泊在岸边的游艇,另外是剪彩仪式的现场。该条微博发出后,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围观。
例证之二:2011年4月15日,一位实名注册网友肖雪慧(其微博身份认证为: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发了一条微博,“红十字会一顿饭的发票不涉密吧?想转发却被告知已经删除”,微博下还附上了一张餐饮发票的照片。这一信息,将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和红十字会系统推上风口浪尖。
例证之三: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海岸发生大地震,在日本的香港导演彭浩翔以及众多留学生,通过微博在第一时间直播灾区最新信息,这些信息被媒体争相引用。
例证之四:2010年11月15日14:20,新浪微博的@蔡強尼发布信息:“隔壁的隔壁失火了!我已经先报警了!”这是上海胶州路教师公寓大火的第一条火情信息。
例证之五:2010年8月8日凌晨3时23分,一个名叫“Kay ne”的网友,在微博上发出了一条19字的信息:“水灾、停电,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这条来自舟曲的信息,一经发出,立即在牵挂灾区的网友中传播、扩散。
……
从上述例证中不难看出,对于一些有重要影响的新闻,首先,发布消息的,不是专业的传媒记者,而是普通民众。他们具备了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的三个特质。
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独立源头,网络结合手机成为最强舆论载体。特别是微博,有效地突破了某些信息屏障,赶在了传统媒体报道的前面,第一时间发布大量第一手的信息,成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4.85亿,较2010年底增2770万人。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了1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庞大的基础逐渐使中国网民从发邮件、看新闻等实用主义者转变成为一种有互动参与意识的共同的社会身份认同。”吴文虎说,这种身份认同加速了“全民记者”的诞生。
二、重塑传统媒体形象的大好时机
在传统媒体因为种种顾虑而缺席或反应迟钝的情况下,互联网成为网民自发爆料和集结舆论的平台,网络正迫不及待抢夺传统媒体的“主流话语权”。
平心而论,即使是所谓的“网络热点事件”,如“宜黄强拆”“我爸是李刚”等2010年微博十大事件,其真正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传统媒体的积极响应也是其重要的助推力量。每一个网络热点,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网络的单一平台,背后彰显着传统媒体的良知和责任。
网络由于自身缺乏必要的信息解读或者过滤机制,导致谣言病毒式传播开来。当金庸“被逝世”导致《中国新闻周刊》(微博)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下台事件发生以来,对于“微博伦理”的探讨,则成了媒体人的焦点。微博作为媒体平台的优势,也可能会反过来成为其公信力和真实度的致命弱点。因为,“全民记者”往往以隐蔽的面孔,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渠道传播信息,因此容易出现虚假信息。又因为“全民记者”并非职业记者,其获取信息的方法手段途径,可能会不够专业规范,因此他们传播的信息也可能不够客观真实。一些格调不高的人,还可能会利用互联网传递低级趣味的信息等。
所以,金庸“被逝世”绝不会是网络最后一个假新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嫖娼被抓也造成了相当的不良影响),虽然极少数传统媒体意外受牵连,但从中更显现了传统传媒公信力的可贵。
可以说,进入“全民记者”时代,正是重塑传统媒体形象的大好时机。专家指出,新媒体条件下传统媒体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当大事发生时,人们还是期待传统媒体发出权威的声音,那种经过审查核实的新闻才是人们能够消解信息疑问的最有效手段。
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就对主流媒体尤其纸媒客观、深度、权威报道给予了深刻的考验。对于设备复杂的电视媒体而言,灾情实况只能通过远距离的拍摄和报道进行传播,而纸媒记者在克服险难重重的情况下,深入灾区中心,用照相机和原始的纸、笔,写下一篇篇客观真实而又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主流纸质媒体记者发回的报道,成为各网络媒体争相刊载的信息来源。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纸质媒体等借助自己作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继续在策划选题、报道相关信息上为灾区人民和关心灾区重建的人们提供详细、权威的报道。这些正是作为传统纸媒的优势之所在,也是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网络假新闻,由报纸来辟谣,已经成为一条重要的再塑造报纸权威的渠道。因为,报纸的公信力是由正确导向、思想高度、舆论主调、新闻真实、高雅格调、舆论监督、品牌特色、新闻精品、职业道德等多个要素所构成,在大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兼董事长潘堂林说,在今天的媒体发展新格局中,运用报纸影响网络舆论,是报纸的特殊功能,也是报纸发展的新课题。
三、报纸编辑的应对之策
不可否认,网络不断衍生出来的新兴传播介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传统媒体“去中心化”,对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相当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全民记者”概念的出现,我们更应该看到,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记者”只是媒体组织和业务构架的一部分,所以,面对全民记者时代,对于有着成熟的新闻采集机构、有大批职业化的新闻人、有丰富的采访和编辑经验的报纸来说,我们更要考虑的是如何借力,为我所用。
1.正视现实。从宏观层面来说,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重视。
过去,国内的新闻机构是不引用网络日志作者提供的新闻源的,直到今天,一些报纸仍然对网络新闻“敬而远之”,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新闻机构怀疑网络消息来源的真实性。但随着社会化网络的发展,人们的网络身份和社会身份趋于一致,线上交往发展到线下交往,线下的信誉延伸到线上,人们之间的信任增加,欺骗的成本也增加,所以,网络上的资深ID通常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他们发布的消息也通常会经过传播者的去伪存真,遇到假消息的情形大为减少,而全民记者依赖的重要平台——微博,他已经可以作为重要的新闻源。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对微博爆料人的评价很高,“对这个群体要鼓励、支持”。他认为,微博带来的是一场人类传播史的颠覆性变革。
特别是2010年以来,一些政府部门、服务机构也开始通过微博发布一些权威信息以及服务信息。这些信息中,不乏一些有新闻价值的线索,而且这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 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信息交流工作的某种形式。
如果报纸不正视或者不重视这一新现象,就不可能获得更广泛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全民记者”客观上补充了报纸自身信息的局限,与其被动地传播“全民记者”的消息,不如主动地接受“全民记者”。
2.提供舞台。线索是传统媒体的生命。《魔鬼经济学》作者史蒂芬•列维特认为,在微博中有价值的信息占到的比例为4%左右,如果记者能够按照人口学的方法从众多的用户中找到一定数量喜欢发布信息的积极分子,以自己的微博为中心建立一张信息网,一定会从这张网中钓到有分量的“大鱼”。
许多报纸除了传统的24小时新闻热线外,还有网络报料、QQ报料等。如今,“全民记者”更可以在报纸编辑、记者的微博上报料,使传统纸媒的线索收集能力和信息整理的效率大大提高。
从微观层面来说,有些报纸还设置了微言、来论等栏目,直接刊登微博的观点和信息。就连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新闻报道中,也常常发现某某在微博上的表态、发言等表述。今年春节过后,《武汉晨报》大胆借鉴微博写法,推出《微博春节•新闻故事片》,被华中师大新闻系博导刘九洲称赞为“用这种形式报道春节,在中国当代报业史上可谓绝无仅有”。刘九洲教授指出,用报纸展现记者微博体现了传统媒体的探索与创新。
从技术层面来说,报纸可以开设“全民记者”专栏与专版,由编辑对“全民记者”的稿件与信息进行加工核实,或者是专职记者进行补充采访,并将报纸内容再链接到网站。像华盛顿邮报,对于来源于网络的信息,再链接到报纸的网站以及脸谱(Face book)社交网站,便于读者与网民实现更广泛与深入的阅读互动。国内一些报纸也纷纷采用这一方式,为“全民记者”在版面上提供舞台。
3.与狼共舞。有人断言,网络将是传统媒体的掘墓人。事实上,传统媒体完全可以与狼共舞。
继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集体开展微博业务后,2010年年初,分别隶属于人民日报、大众报业集团旗下的人民网和大众网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微博产品——人民微博和众众微博。这一独特的媒介形式将给新闻媒体带来一场新的变革。以即时性为主要特点的微博将成为重要的新闻源。
新浪CEO曹国伟认为,新闻从业者是活跃的微博用户群体,他们利用微博生产、发布和转播各类新闻和评论的数量和频率,远高于普通助用户。媒体人天生对微博有好感,可通过微博以最低的成本发现获取新闻线索,媒体也能以低成本推广自己。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在与网络中生存的全民记者形成良好互动,报纸可以更好地传播自己的编辑思想。通过加入“微群”、建立“微群”,有助于报纸增强信息的多渠道获得及求证。
同时,传统媒体借助微博能够完成某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例如,楚天都市报曾经报道过一例重症患者急需稀有血型,值班总编在其微博上发帖求救,几个小时之内被转发数千次,最终成功找到该血型,患者得救。这也是彰显报纸的公信力、亲和力的重要手段,符合现代读者对信息需求方式转变的潮流。
镇江报业传媒集团在应对新媒体挑战和“全民记者时代”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今年“世界地球日”前夕,京江晚报、镇江市国土局和镇江文化之旅网联合举办了“镇江地质遗迹发现之旅”活动。晚报记者西狐(笔名)首次尝试用微博直播活动现场报道。其间,不断有网友参与互动,提出问题。记者在线咨询专家后,一一作了解答。作为微博网友参与活动的“一扇晴窗”认为,通过微博进行现场直播,能够第一时间和外界进行交流,在形式上十分新颖,更能拉近报纸和读者之间的距离。经过这一次的尝试,晚报微博版“同城微博”栏目的人气也越来越旺。同一天,镇江报业传媒集团组织的镇江首届婚博会在步行街举行,镇江日报记者用微博直播其中的“万人相亲会”现场活动,之前不知情的一些市民,通过微博了解情况后,纷纷前住参观。
4.以我为主。对于报纸来说,“全民记者”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全民通讯员”,他们为报纸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采访和加工线索,一方面,报纸要“慧眼识新闻”,主动为“全民记者”服务,更主要的是,以权威性、责任感重新占领舆论高地,让“全民记者”为我所用。
由于“全民记者”无处不在,爆料随时随地,传统纸媒的时效性不可逆转地处于落后于网络,所以,面对全民记者时代,报纸编辑要在梳理信息、辨析信息的真伪上下功夫,强化深度、注重解读,处理好新闻的第二落点应成为报纸的主要应对策略。
同时,大力度实施编辑主导责任制。在国外,以记者为中心的办报模式早已成为历史。但不可否认,我们仍然有一定数量的报纸一直是以记者为中心的,这显然难以适应“全民记者”时代的要求。
早在2005年1月,江西日报尝试与大江网合作,推出全国第一个报网互动视频栏目——《江报直播室》。栏目由报纸编辑担任主持人,采用新闻话题访谈、网上适时直播、报纸刊发主要内容的形式,使报纸的受众范围和刊发内容从报纸向网络扩展、延伸。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南方都市报和中国青年报等纸媒大量使用了这种操作模式。在这种操作模式中,报纸编辑就扮演了“多媒体主持人”的角色。编辑不仅要主持报纸的新闻策划、编辑工作,还要主持网络等新媒体的选题策划和访谈工作。
面对“全民记者”时代,报纸必须真正实现编辑主导责任制,即以编辑为采编流程的中心,因为“全民记者”为实施编辑思想提供了无限可能。报纸也只有适应这种角色转型,才能实现数字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