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买卖网广告人圈:只是为了找到需要的人,并和需要的人谈需要的事,广告人的互动资源圈。
 
日志
  丢丢的日志
  丢丢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提升报纸新闻竞争力的“冷思考”
已有 245 次阅读 13年前 标签:

 报纸新闻深度的实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向内用力,调动自身采访力量,深入现场一线,对新闻事件进行充分挖掘;二是向外借力,借助专家资源和背景资料,对新闻事件进行延伸解读和加工。内外兼修,综合配置各种资源,是实现深度的最优选择。但从成本角度讲,挖掘新闻事件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人力、金钱等成本,要比向外部借力大很多。这往往导致资源配置和使用上的不均衡,集中表现为:记者与现场的距离远了,对新闻事件内核的原创报道少了,对热点问题的独家追踪少了,而专家评说、背景链接等外围性信息的比重明显增加。

  以融合与竞争为鲜明特征,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媒介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受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媒介使用更加主动、更有针对性,期许越来越高。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时代,作为报纸如何有效"俘获"受众,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一直是业界探讨的热点话题。新闻竞争的核心是新闻报道。重新寻找定位,强化观念更新,改进报道水平,提升报道质量,是报纸提升新闻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从"产品"到"作品"

  媒介市场化进程中,很多新闻媒体强化媒介"产品"的概念,认为媒介业作为一个产业,其新闻报道作为"信息产品",要符合产业标准化、程式化、规模化生产的逻辑。这样"流水线式"的生产,突出了编辑部对记者采访的指导和引导,记者在按照编辑部的指令从事内容生产,而编辑部根据既有的工作流程和规则,对记者报道进行加工和组装。

  这种生产方式在市场化初期有其特殊意义: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有利于统一报道风格,提高新闻产品的平均质量;有利于使采编人员以"速成"的方式尽快适应报社报道要求,从而有效缓解产业扩张造成的人才压力;有利于在需求公约数基础上吸引尽可能多的普通受众。这种生产方式基于这样的假定:受众是同质化的"大众",个人作为媒介产品和广告产品的消费者,对媒介内容有着相似的需求。

  在这种理念影响下,在采访一线面对活生生素材的记者,很容易失去发现冲动和创作激情。在模式化要求下,记者只须根据编辑部指令行事即可完成任务。编辑人员则根据相应生产规则和标准,扮演裁剪师的角色。在剪刀挥舞下,完整的叙事被打断,细节和发现被切割,记者有个性和特色的作品最终成为标准化的集体"产品"。

  经过"流水线"处理后,很多报道出奇的"冷静"和"客观",难以看到生命的温度,难以看到发现的冲动;很多报道带有明显的拼装痕迹,各种元素程式化组合,贯穿一致的气韵没有了,深刻独到的洞见没有了。很多报道"千人一面",失去了特色和个性,读者深层次的阅读快感也荡然无存;一些报纸报道主题雷同、报道角度雷同、版面设计雷同,同质化的趋势日益突出。

  实现从"产品"到"作品"的回归,意味着对市场功利逻辑的超越和扬弃,意味着对人文精神的坚守,意味着对创新品格的追求。它提醒我们,新闻报道是发现和创作的"产物",是凝聚个人智慧、体现主体思考、体现生命温度的活生生的"作品"。

  在互联网时代,海量存储使信息不再成为稀缺品,而搜索引擎的存在使信息的查询在瞬间成为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受众的需求也更加多元,行为会更加主动。受众对传统媒体报纸作为"信息提供者"的期待和依赖程度会大大降低。调整功能定位,突出文化传承、价值引导、社会整合功能,让报道更生动、更人性化、更具有人文色彩,使其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是报纸在新媒体冲击下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强调报道的"作品"特性,意味着要摆脱既往程式化报道框架的束缚,意味着对报道主体的尊重和鼓励,尊重他们在现场的创造性发现,鼓励他们对事件的深入挖掘和追踪,鼓励他们对细节的捕捉和记录,鼓励他们对人物命运和事件走向进行深刻思考。这样的报道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是有内在逻辑和精神底蕴的;这样的报道通过细节呈现展示对事件中"人"的体察,而不是把过多笔触投放到事件的戏剧化效果上。

  在深入基础上的深度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受众在知道"是什么"的同时,还对"为什么"、"怎么办"、"将来怎么样"充满期待。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对新闻话题进行深度评说,报纸以其特有的深度吸引读者的参与,指引读者理解和应对外部世界。

  报纸新闻深度的实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向内用力,调动自身采访力量,深入现场一线,对新闻事件进行充分挖掘;二是向外借力,借助专家资源和背景资料,对新闻事件进行延伸解读和加工。内外兼修,综合配置各种资源,是实现深度的最优选择。但从成本角度讲,挖掘新闻事件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人力、金钱等成本,要比向外部借力大很多。这往往导致资源配置和使用上的不均衡,集中表现为:记者与现场的距离远了,对新闻事件内核的原创报道少了,对热点问题的独家追踪少了,而专家评说、背景链接等外围性信息的比重明显增加。

  在网络时代,背景信息可以通过搜索顺利发现,专家观点可以通过博客、微博进行"广场式"表达。在这些方面,报纸早已没有明显优势。而记者亲临现场,对事件内涵深入挖掘所体现出来的深度,往往更有吸引力、震撼力和说服力。这恰恰也是报纸新闻的特长。

  在深入基础上的深度,理应成为报纸新闻的自觉追求。深入基层,使更多基层声音得到充分表达,使更多百姓疾苦得以及时反映;深入现场,亲临其境记录真实场景,通过对话探寻事件真相,理性把握事件演化的现实逻辑;深入心灵,通过与当事人面对面的沟通,把握事件的内在情感动因,把握冲突碰撞中人物的命运选择;深入思考,通过对新闻事件的独特发现,通过对现实和情感逻辑的深刻洞察,记者把思考和情感融化到报道中,在事实呈现中渗透理性的"硬度"与感性的"温度"。总之,在深入基础上的深度,是以"在现场"为基础的深度,是凝聚智慧的深度,是有"体温"的深度。

  在回应基础上的引导

  根据传播学者鲍尔·洛基奇和德弗勒的媒介依赖理论,一个社会越面临深刻变革,不确定因素越多,就越需要信息、导向和定义。在这样的条件下,受众对现存媒介系统将更加倚赖。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转轨,价值多维,利益多元,矛盾多发。受众对价值导向的需求格外强烈,报纸舆论引导的任务也更加迫切。

  传播学早期"魔弹论"认为,受众弱不禁风,遇到传播者的子弹扫射就会应声而倒。实践证明,这只是传播者一厢情愿。大多数情况下,受众是顽固的,没那么好说服的;受众是主动选择的,当然也可以选择逃避。

  在吸引受众的基础上"俘获"受众,是新闻传播的重要法则。要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回应受众需求。有效回应受众需求,深入他们心灵深处,才能实现引导效果的最大化。一份对百姓呼声和意见缺少热情的报纸,一份跟百姓阅读兴趣和习惯保持距离的报纸,一份面孔过于呆板和僵硬的报纸,是很难产生引导力的。"短板理论"启示我们,薄弱环节是整体效能实现的制约性因素,舆论引导是新闻、评论、理论、文化等报纸板块共同实现的,任何板块对百姓回应能力的弱化和缺失都可能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提升民意回应能力,首要的是要转变报道作风,真正做到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层,深入百姓。要告别剪切复制粘贴的文件加工模式,从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寻找鲜活的素材;要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在跋山涉水中见证社会变迁,走到群众中间面对面掌握第一手资料。

  要关注民生热点,彰显民生情怀。议题设置理论的最新研究表明,大众议题、媒介议题、政策议题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互动性。受众对媒介的重要预期就是使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通过集中报道转化为媒介议题,进而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影响政策行为。民生热点问题,往往也是社会敏感问题、矛盾易发环节。高度关注民生,是报纸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这就要求,新闻报道对社会变迁保持高度敏感,对百姓生活保持高度敏感,对政策动向保持高度敏感。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认真倾听百姓呼声,充分反映群众心声,及时关注百姓疾苦,密切跟踪基层动态,使报道的过程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使新闻作品成为凝聚群众智慧、体现群众观点的重要载体。

  要树立百姓视角,运用群众语言。板着面孔说话,冷冰冰的官方表达,毫无生气的概念堆砌,是群众不愿意看到的报道。群众喜欢的作品是有生气,充满人情味的。为此,要进一步强化换位思考意识,多站在百姓立场上答疑解惑,寻找枯燥的数据、条文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点,把沉甸甸的官方话语转化为喜闻乐见的百姓话语;要善于创新报道形式,丰富报道手段,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现实意识,书写丰富多彩的百姓故事。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
  • 共0条 分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