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买卖网广告人圈:只是为了找到需要的人,并和需要的人谈需要的事,广告人的互动资源圈。
 
日志
  哼哼的日志
  哼哼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全媒体时代中国报纸传媒的未来
已有 429 次阅读 13年前 标签:

随着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传媒业已经跨入了全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这四种媒介在竞争中共同发展,特别是网络媒体以其海量的信息和充分的互动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而报纸作为最早出现的大众媒体,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时,总是被质疑是否还有发展甚至生存的空间,有关“报纸消亡”的各种言论更是层出不穷。

  “报纸消亡”乎?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预言“到2044 年,确切地说是2044 年10 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也于今年10 月3 日预言数字报纸将在2040 年取代纸质报纸,他认为:“这是一场革命,它无关对或者错。多个研究结果显示,它们(纸质报纸)将于2040 年消失。在美国,它们将于2017 年消失。”国内从2005 年起,也出现了类似观点,如清华大学的刘建明教授于当年11 月预测“在30 年后,报纸将无药可救”。而一些行业事件也似乎印证了上述观点,2008 年10 月28 日,创立于1908 年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将停止出版纸质版日报,并将专注于自己的网络版报纸,这使该报成为美国第一家以网络版替代纸质版的全国性报纸,进而引发了美国报业关停印刷版转战网络、甚至申请破产保护的“多米诺效应”。一时间,“报纸消亡论”似乎预言成真。

  这种观点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技术革新为受众提供了获取信息的多元化渠道,致使报纸的受众被其它媒体分流;另一方面是因为新技术提升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特别是网络媒体对新闻的实时更新,使报纸在报道“新”闻方面优势不再。然而,从报纸所受到的冲击程度而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是有着明显差异的,“报纸消亡”不能一概而论。

  发达国家如美国,拥有着上百年的报业历史,经历过长期的高速发展,如今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加之其国内的通信基础设施非常完备、国民素质总体较高,这些都为新媒体的迅速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其新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分量正在逐渐赶超传统报纸。与之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传媒业整体起步较晚,比如中国报纸的大发展几乎是与广播电视的兴起同步进行的,再加上稍晚出现的互联网媒体,中国的传媒业几乎可谓“四箭齐发”,因此报纸所受到的冲击并不像发达国家那样明显。另外,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目前千人拥有的报纸数量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对于报纸的需求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广告收益上看,“2010 年,我国报刊广告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震荡后,呈现出明显的后发之力,增长不但显著高于2009 年,还超过了2010 年广告市场整体13.9% 和电视11.9% 的增长率,报刊的主流地位依然明显”①。从发行量上看,“2010年初,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一组统计数字显示,2009 年……我国日报年出版总量达到440 亿份,出版规模已连续9 年位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发行总量最大的报业市场”②,另据初步统计,“2011 年我国报纸发行量将突破500 亿份,稳居世界首位”③。

  物理特性打牢报纸地位

  我国报纸之所以能在全媒体时代中继续保持主流地位,主要归功于报纸的物理特性和内在优势,以及我国的传媒环境等。

  就报纸的物理特性而言,报纸以印刷文字作为传播媒介,一经发行便具有了不易更改性,相比于数字媒体在信息发布后的易于修改,报纸的信息发布无疑是最为严谨的。同时,相较于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这些电子媒介,报纸作为纸质媒介,其环境依赖性低,不受电源、设备、信号和网络等环境因素制约。由于中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网络设施)不够完善,而且因疆土辽阔、地区差异性大等因素,致使这一问题在短期内无法实现质的飞跃,因此报纸依旧是十分有效的传播途径。另外,报纸还可以作为历史文献资料长期保存,相较于电子文档,它具有更高的历史权威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较之其他以声光电作为传播方式的媒介,报纸主要通过文字进行传播,不同于图像和声音的直观感受,文字需要通过阅读和大脑思维加工这两道工序方能完成信息的传递,这有助于激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报纸非常适合进行深度报道和事件评论。

  人们对于文字印刷品的亲近感也使报纸依旧受到青睐。早在广播、电视问世的时代,就有人感叹报纸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时至今日,报纸依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能否认那种伴有墨香的阅读体验在这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同人选择食物的口味偏好在幼年时就已基本养成④,这种对文字印刷品的亲近感源自人类千百年来在接受书本教育时早已养成的阅读习惯。因此,人们在选择如何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报纸依旧是主要的选择之一。

  内在优势彰显持久效力

  报纸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全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常常难辨信息的真伪,而最简单的分辨方法莫过于看信息的发布者。比如,震惊世界的“拉登之死”是由Twitter 用户率先披露的,这比传统媒体快了20 分钟。人们在惊讶之余首先想到的是“这是真的么?”,于是纷纷转而求证于华盛顿邮报、CNN 等传统媒体以验明事实。又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1 年5 月4日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指出,传统媒体的被信任程度较高,而网站较低,均属“低度信任”或“基本不信任”级别。这些对于网络媒体的不信任源于其信息发布平台的开放性,每个人只要能接入网络,便能自由发布言论和信息,这种完全自由的“自媒体”环境造成了发布者的“鱼龙混杂”和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与之相比,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具有更长的发展历史和品牌形象基础,拥有权威准确的信息来源和完善的新闻把关制度,这些都保证了报纸信息的权威准确和客观公正。

  报纸的深度报道和事件评论水平高。虽然最为常见的日报在报道“新”闻方面被众多新媒体抢去了风头,但是报纸在对新闻的深度挖掘方面依旧占有优势。专业报人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扎实的文字功底,而报纸的深度报道也有着缜密的生产流程,从新闻消息源的选取,到记者的多角度采访和新闻写作,再到根据新闻事件的性质进行不同的报道策划,如组合式、系列式、体验式和连续式报道,以及最终的编辑把关和排版印刷,这些都为高水平的深度报道提供了保障。比如,“在‘9·11’之后,美国人在看完了电视后再直扑报摊就说明了这一点。‘12 日那天,在全美,平时不大读报的人都会买一份报纸,目不转睛地阅读’。报纸的发行量普遍大幅上升”⑤。与此同时,报纸更加关注事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擅长对其进行鞭辟入里的梳理和评论,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从而提高了读者对于事件的认识水平。

  报纸适合作为广告的投放载体。受众数量和广告收益是衡量一个媒体受关注程度的重要标准,因此报纸广告的收益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报纸的未来。以平面印刷品形式呈现的报纸广告,在感官效果上可能不如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中那些音视频广告感染力强,但它也有着自身的优点。相较于广播、电视广告的“一播即逝”和广告时间的限制,以及互联网弹出广告招致浏览者的普遍反感和屏蔽要求,报纸因便于存放和传阅,其中的广告具有更为持久的效力,读者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反复翻看到报纸上的广告。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广告投放者喜欢稳定的受众群体,而报纸的订阅大都以年为单位,因此受众数量相对稳定;同时报纸的受众具有类型化趋向,比如日报读者多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市类报纸的读者主要是当地居民,产业经济类报纸的读者大都是专业人士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广告投放者锁定宣传对象、精确投放广告并进行相关的效果评估。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并发,因此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重大,能否正确地设置议题、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设置议题的环节中,网络媒体凭借其“一人一媒体”的渠道优势,常常抢了传统媒体的“风头”。而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热推的多是一些冲突性事件和负面信息。从积极的角度讲,这起到了“社会皮肤”及时感知社会问题的正面作用,为决策部门了解社情民意搭建了新的桥梁,同时也成为了广大民众舒缓情绪的减压阀;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体的非实名制和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的缺失,导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以无所顾忌地发布虚假信息和过激言论,进而导致“舆论暴力”和“舆论审判”,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比如近来网上流传的针对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不实传闻⑥,不仅对释永信本人,更对少林寺和整个佛教界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与之相比,我国报纸发布的信息客观真实,并一直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力求弥合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而针对冲突性事件和负面信息,报道的出发点则是通过剖析矛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力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针对各种不实信息加以辟谣,以正视听,从而引导社会舆论向理性而积极的方向发展。如对于有关释永信的不实传闻,北京日报刊文指出“这些虚假信息污染着网络环境,败坏着社会风气,扰乱着社会秩序,严重损害了我国互联网的形象和公信力”⑦。

  与此同时,各级党报更是党和政府阐明观点、传达精神的重要渠道,比如人民日报社论以及署名“郑青原”和“仲祖文”的文章等,都具有党委、政府发言人的角色特征。相形之下,由于民营的互联网媒体没有新闻牌照,不具有采访权,这就使其在权威性和公信力方面无法与传统报纸相比。

  放眼报纸未来

  中国报纸在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时依旧保持着主流地位,而中国报纸在突出特色、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尝试创新、借力新媒体。

  比如,各大报纸已经将一些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作为捕捉新闻源的渠道之一。新媒体传播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公众的参与和互动充分等特点,报纸通过实时跟踪新媒体,针对其中有价值的热点问题进行权威、客观的报道和评论,从而及时占领舆论高地,有效地引导舆论走向。又如,各大主流报纸均进行了报网融合的积极探索,像人民日报社开通的人民网包罗了众多媒体形式,如网络版报纸、强国论坛、人民微博、人民广播以及人民搜索等等。再如,各大主流报纸纷纷在网络上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这不仅为微博提供了权威的信息发布者,同时也使主流报纸的品牌形象更加亲民和务实,为主流报纸争取到了很多网络读者。再比如,人民日报、中国日报(China Daily)、南方周末等知名报纸都在iPhone、iPad 这类移动终端上开发推出了客户端,借助移动终端来扩大报纸信息的传播渠道。

  放眼中国报纸的未来,在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媒体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实为大势所趋,而中国报纸的主流媒体地位也将继续保持下去,这是因为“如果没有报纸,新闻世界就会像一辆雅致的敞篷汽车,但是没有引擎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
  • 共0条 分0页